大明寺建寺迄今已有1540多年。千年古刹,迭經興廢,飽經滄桑。清代李鬥《揚州畫舫錄》稱,“諸山皆以為是寺為郡中八大刹之首”,可見山寺聲名之盛。時至今日,大明寺仍巍然屹立於蜀岡之上,成為古城揚州碩果僅存的著名古刹之一。歲月無情,佛法恒常。而今,大明古寺鶴髮童顏,香火熾盛,佛事興旺,遊客如雲,中外馳名。
大明寺之所以名揚海內外,其悠久歷史固然是重要原因,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,是因為這裡曾經出了一位大德高僧,他就是唐代的鑒真和尚。鑒真和尚曾在大明寺講律傳戒,名聞遐邇,為僧俗所景仰,有著崇高威望,享“江淮化主”之譽。
為了興隆佛教,弘法東洋,他接受日本僧人邀請,欣然率領眾僧東渡扶桑。大師東渡弘法是義無反顧的。當時,他的弟子們因道路遙遠,“滄海淼漫,百無一至”,而猶豫踟躕。鑒真卻毅然決然:“為是法事也,何惜身命?諸人不去,我即去耳!”足見他的深遠識見和堅強決心。鑒真大師不畏艱險,五次東渡失敗,卻毫不灰心,決不退縮,終於在天寶十二年(753),以雙目失明之66歲高齡成功抵達日本,實現夙願。他的百折不回的堅強意志,令後人無比景仰與敬慕。鑒真在日本傳播佛教戒律、興造寺廟佛像、廣授書畫技藝、推廣醫藥飲食、弘揚大唐文化,被日本人民奉為“文化恩人”。鑒真大師是傳教弘法的光輝典範。
走進大明寺,彷佛走進千年歷史。盤桓寺內,尋古探幽,香燭祈禱,追思前賢,浮想聯翩。遠古的高岡,南朝的古寺,隋代的寶刹,唐朝的高僧,宋代的名堂,明朝的老樹,清代的禦碑,民國的先驅,當代的玉佛……隋文帝、鑒真、榮睿、普照、李白、劉長卿、高適、劉禹錫、白居易、可政、歐陽修、蘇東坡、智滄溟、道弘、石濤、康熙帝、乾隆帝、汪應庚、方浚頤、熊成基、常盤大定、韓國鈞、郭沫若、梁思成、趙朴初、森本孝順、能勤、瑞祥……一座寺廟,擁有如此豐富的歷史遺跡、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,擁有如此深厚的佛學淵源與文化底蘊,這在眾多寺廟中是不多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