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

【佛像造像 二佛並坐之典故】

法華經的圖像藝術中,不用說,便是《法華經》所宣說的寶塔湧現,多寶佛與釋迦佛共坐其中的場景,最為大家所熟悉。經中內容陳述釋迦佛於靈鷲山說法華時,地下忽然湧現寶塔於空中,多寶佛全身舍利結跏趺座,結法界定印。其時,多寶佛於塔中分半座使釋迦佛坐,稱為二佛並坐。因此二佛並坐的圖像,便是依據上述法華經見寶塔品所記而來。

  經中描述,多寶佛雖然是過去久遠之佛,但由於護持法華經的本願,所以,當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宣流法華經時,多寶佛即隨著寶塔曾地面湧出,駐留在空中,讚嘆釋迦佛宣說法華經義的微妙,並分半座邀請釋迦佛入塔同坐,成為二佛並坐的場寫註,這段佛與佛相遇相持的神妙經過,也成為法華經最受矚目的一段,因此歷來成為法華圖像中最被廣為熟知雕造的題材。

  二佛並坐的內容廣佈在各種素材的造像之中,有獨立的金銅造像,有表現石窟整體設計中深富義理思想的一環,或者表現經變中的敘述故事情節等,造立的情況可說是非常多元。五至六世紀初的北魏時期,可說是二佛並坐像最盛行的時代,根據統計,僅在雲岡早期石窟中的曇曜五窟,就多達一百二十餘鋪,其他地區無論是龍門、敦煌或者四川等石窟,都可看到不同時代變化的二佛並坐像,造像數量眾多且歷經長遠的題材,可看出法華經普及中國佛教界的情況。
敦煌的佛教經變畫,隋代以後開始有法華經變的開展,唐代以後法華經變中的二佛並坐的場景,也總是居於經變畫面上重要的位置,例如敦煌四十八窟的佛龕頂上,屬於盛唐時期所造立,約安史之亂前唐中宗神龍年到唐玄宗天寶年之間所造。由於45窟的龕像及壁畫的技藝都非常精美高超,足以代表敦煌盛唐間藝術,五代時壁畫有所重修。其中二佛並坐在正龕中出現,壁畫上的色澤鮮麗,光照盈盈,窟頂的二佛並坐,更是呈現佛佛相會,光輝互映的華麗莊嚴氣象,左右二壁分別有西方淨土變相及觀音經變或稱為普門變相,位於窟頂的法華經內涵,仍為佛教傳承上的重要經典,「會三歸一」之大乘思想的主要依據。
(資料出處 覺風會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