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朝
漢明帝劉莊
最早引入佛教的皇帝,從中國歷史上看,有記載的最早的信佛帝王是東漢第二位皇帝,漢明帝劉莊。劉莊的佛緣源於一夢,據說在派員去印度取經的前一年,即西元64年,劉莊夜寢南宮,夢金神頭放白光,飛繞殿庭。次日得知夢中神為“佛”時,遂有《資治通鑒》上所記載的派遣使臣去天竺求佛的事情。
當時派去的使臣一個叫蔡音,另一個叫秦景。蔡、秦二人到西域大月氏國(今阿富汗)時,正好遇到了在大月氏國傳教的天竺高僧迦什摩騰、竺法蘭。蔡、秦邀二僧到漢講佛,還用白馬馱載來一批佛經、佛像。
永平十年(西元67年)一行四人抵都城洛陽。劉莊為此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,遂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寺院,“白馬寺”。劉莊這段求佛故事,史稱“永平求法”。
魏晉南北朝
梁武帝蕭衍
四度出家為僧開創漢地素食先河。梁武帝蕭衍在位四十八年,以佛法治國、整理內政、文教,是南朝政治、文化及佛教最興盛的時期。梁武帝四次捨身同泰寺出家,大臣將他贖回。梁武帝撰述的《斷酒肉文》中堅誓素食,並下詔宗廟不得用葷食祭祀,中國僧眾素食之風從此建立。
梁武帝受菩薩戒,有“皇帝菩薩”之稱。梁武帝常行普同供養,曾多次開設大規模的齋會,如無遮大會、平等大會、盂蘭盆會等。
梁武帝也熱心於佛教教理的研究,著作有《涅槃經》、《大品經》、《淨名經》、《三慧經》等義疏百卷,其佛學造詣深厚,有以見之。
隋朝
隋文帝楊堅
由僧師撫養長大喜歡寺院裡的鐘聲。隋文帝在馮翊(陝西大荔縣)出生,由般若寺智仙尼師撫養長大。七歲時,尼師告訴他:“兒當大貴,從東國來,佛法當滅,由兒興之。”十三歲時,才回到父母家。
隋文帝性喜簡樸,喜歡寺院裡的鐘聲,偏好豆類製品,曾自言:“可能前世為一修道人。”文帝登位後,尼師已圓寂,不僅在群臣前屢次提及尼師的德行,並且親自作傳紀念,對尼師孺慕之情油然可見。
文帝在位期間建造寺院共三千七百九十二所,抄經46藏132086卷,整理經典3853部,造石像大小106580尊,修復舊像1508940尊,對佛教事業的護持不遺餘力。
隋煬帝楊廣
智顗大師親授菩薩戒廣建佛教道場。隋煬帝是文帝的次子,篤信佛教,為揚州晉王時,曾延請天臺智顗大師到揚州,智顗大師為他授菩薩戒,法號“總持菩薩”,他也敬贈“智者大師”名號,相惜之情,傳為歷史上一段佳話。隋煬帝即位前,對佛教護持已相當熱心。他曾創建二所道觀及慧日、法雲二佛寺。其中,慧日道場會集了當時江南佛教界高僧,並且迎請三論宗嘉祥寺的吉藏大師入寺住持,是為江南一大盛事。另外,他也在長安建日嚴寺,高僧彥琮、智脫、法澄、法論、智炬等,皆曾住此大振法雷,講學之盛,冠於當世。
大業三年(西元607年),以佛法治國的日本聖德太子派遣學者、僧侶來華留學,隋煬帝特別啟用洛陽鴻臚寺四方館,聘請高僧負責留學僧的教育工作,舉辦講座、法會,從事經典的校勘等。
唐朝(大周)
唐太宗李世民
深入經藏與玄奘大師相見恨晚。唐太宗護持佛教,崇敬三寶,歷代罕見。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回國後,太宗對他的精神敬佩不已,幾次勸請大師還俗輔政,但都為其所婉拒。
後來,太宗為玄奘大師建弘法寺,寺內設置翻經院,一切的經費由國家供給,成就玄奘大師的譯經事業。
唐太宗本身也深入經藏,曾研讀《菩薩藏經》,致力於菩薩道的實踐;並親賜《瑜伽師地論》序,刻於石碑,即聞名至今的“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文”。太宗於駕崩前,專注於佛法研討,不僅感動於佛法的妙理,甚至表示與玄奘大師相見恨晚,未能好好弘傳佛法。
大周女皇武則天
曾親自跪迎高僧義淨大師建造龍門石窟。武則天信仰佛教,精通義理,承繼太宗、高宗時的護佛事業,使得唐朝尊崇佛教的熱潮如日中天,功德難量。她自己也曾被安排到感業寺出家。武則天是個虔誠的佛弟子,武則天即位後,即下令奉佛教在道法之上,僧尼處道士、女冠之前。她以五戒教育世人,並以佛法治國。義淨從天竺返國時,帶回近四百部的梵本經、律、論及佛舍利三百粒。
武后親自到東門外跪迎。武后深具才華,文筆流暢,尤其她所寫的“開經偈”:“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”千百年來,為佛子所讚頌不絕。武后曾“助脂粉錢二萬貫”,開鑿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佛,並主持開光儀式。
唐宣宗李忱
一度出家為僧曾與黃檗禪師機鋒。在位雖僅十三年,但他精勤治道,惠民愛物的精神,堪稱明君,尤其從諫如流的精神,足以媲美唐太宗,所以贏得“小太宗”的美名。為了逃避唐武宗的殺害,曾經一度出家多年,他與禪門高僧黃檗希運禪師有過一段論道廣為流傳。當他還是沙彌時,有一回,見到黃檗希運禪師在拜佛,於是對禪師說:“禪師!你常開示大眾說:‘不作佛求,不作法求,不作僧求。’請問禪師,你現在拜佛,到底在求什麼?”黃檗禪師聽了,賞他一個耳光,說:“不作佛求,不作法求,不作僧求,當作如是求”。“你直接說當如何求,又何必動手打人?太粗氣了!”李忱申辯說。“這是什麼地方,容你在此說粗說細!”李忱言下大悟。這一則宣宗與黃檗禪師之間的論道,流傳很廣,成為禪宗著名的公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