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頂位於山西省五臺山台懷鎮顯通寺北側的靈鷲峰上,遠看好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,因此人們又把它叫做喇嘛宮。由於它的建築雄偉、金碧輝煌,絢麗多彩,具有皇宮特色,是五臺山最大的喇嘛寺院,也是中國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。
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,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處,故又名真容院、大文殊寺,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。
菩薩頂歷史悠久,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,初名大文殊院。順治十七年(西元1660年),由於皇帝崇信喇嘛教,遂將菩薩頂由青廟(和尚廟)改為黃廟(喇嘛廟),並從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。清康熙年間,又敕令重修菩薩頂,並向該寺授“番漢提督印”。從此,按照清王朝的規定,菩薩頂的主要殿宇鋪上了表示尊貴的黃色琉璃瓦,山門前的牌樓也修成了四柱七樓的形式。這在五臺山是絕無僅有的,在全國範圍內也不多見。自此以後,菩薩頂成了清朝皇室的廟宇。康熙皇帝先後到菩薩項朝拜了五次,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。菩薩頂山門外水牌樓上的“靈峰勝境”,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“五台聖境”,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。菩薩頂東禪院內兩座高三米、寬一米的四楞碑上,用漢、滿、蒙、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,則是乾隆皇帝的御筆。
菩薩頂歷史悠久,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,初名大文殊院。順治十七年(西元1660年),由於皇帝崇信喇嘛教,遂將菩薩頂由青廟(和尚廟)改為黃廟(喇嘛廟),並從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。清康熙年間,又敕令重修菩薩頂,並向該寺授“番漢提督印”。從此,按照清王朝的規定,菩薩頂的主要殿宇鋪上了表示尊貴的黃色琉璃瓦,山門前的牌樓也修成了四柱七樓的形式。這在五臺山是絕無僅有的,在全國範圍內也不多見。自此以後,菩薩頂成了清朝皇室的廟宇。康熙皇帝先後到菩薩項朝拜了五次,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。菩薩頂山門外水牌樓上的“靈峰勝境”,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“五台聖境”,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。菩薩頂東禪院內兩座高三米、寬一米的四楞碑上,用漢、滿、蒙、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,則是乾隆皇帝的御筆。
菩薩頂的建築佈局很有特色,且主要殿宇外觀似皇宮,而內部佈置卻又具有濃烈的喇嘛教韻味。
菩薩頂在靈鷲峰上,從峰下仰望,菩薩頂前一百零八級陡峭的石階,如懸掛在空中的天梯,上面是梵宮佛國,瓊樓玉宇。爬完石階,平臺之上立著一座四柱三門的木牌樓。牌樓兩旁豎著兩根高高的旗杆。牌樓之後是山門。山門兩邊廂房的紅牆上,分別開著圓形窗戶。
菩薩頂現在占地面積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,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餘間,且均為清朝康熙年間的建築。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山門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文殊殿等。兩旁,對稱地排列著鐘樓、鼓樓、禪院等。主殿居中,高大雄偉;配殿位居兩側,左右對稱。全寺建築的佈局不但中心突出,而且壯觀恢宏,加之紅柱紅牆,金色琉璃瓦,更顯得金碧輝煌,富貴豪華。其形態,其氣魄,一點也不遜於皇家宮室,真是一派佛國仙境的景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