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

【佛教藝術的黎明時刻 -秣菟羅藝術】

【佛教藝術的黎明時刻 -秣菟羅藝術】
印度的貴霜王朝,正值佛教造像藝術的興起,毋庸說這是佛教藝術的黎明時刻。貴霜王朝第三代迦膩色迦王,在古印度佛教的傳法史上與阿育王並稱,不僅護持弘法事業與 佛教發展,更闢建寺院、佛塔與經像,傳曾召集高僧結集經典,因此促進了大乘佛教的盛行。


在經濟繁榮、學術鼎盛、藝術發達的背景下,誕生了二大佛教藝術中心,分別是在西北部的犍陀羅(Gandhara,今巴基斯坦西北、阿富汗),和印度中部恆河中上游地區的秣菟羅(Mathura)。
印度的「秣菟羅藝術」(Mathura)約與「犍陀羅藝術」(Gandhara)同一時期,主 要集中在印度南部的秣菟羅地區,雖受犍陀羅藝術的影響,但仍保留更多印度的 本土風格。秣菟羅藝術更強調健壯、華麗、裸露的肉體美和力量感,佛像著偏袒 右肩式,薄衣透體,寬肩厚胸、螺髮豐頰等造型特徵。犍陀羅那種波浪式捲髮, 已變成剃光的形式。
若將此兩種藝術風格相比較,簡而言之,犍陀羅藝術的佛像沉靜內斂,秣菟羅藝術的佛像穩健有力。 在當時犍陀羅與秣菟羅兩地的造像發展,不僅只於南、北藝術文化的差別, 甚至可謂是希臘化藝術的風尚,與印度本土古典藝術的強烈對比,後來這些趨勢幾經笈多王朝(Gupta Dynasty)時期的轉變,出現西方外傳與本土古典融合的「笈多樣式」,這種風格間接影響早期中國造像的萌芽,對於日後中國佛教藝術的發 展,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。
(盛凡三希典藏 編輯 以上資訊皆來自網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