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教美學.4 佛教造像藝術的起始】
原始佛教既反對藝術審美之類的感情性活動,也沒有偶像崇拜,所以,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蔚為大觀的佛教藝術創造,都是大乘佛教的產物。而大乘佛教偶像的塑造,主要受希臘化雕塑藝術的影響。佛教造像藝術在古印度時代,是印度文明與希臘文明交融的結果,所以,初傳於中國的佛教造像會同時具有古希臘和古印度兩種風格的痕跡,其典型樣式是古印度的笈多-秣菟羅羅造像。這種風格可以看作是古印度佛教造像的典範,但其形成過程是相當漫長的。
佛教產生于古印度,是古代印度文明的結晶,隨大乘佛教而興起的佛教藝術,也產生于古印度,自然深深地浸潤著古代印度文化的精髓。印度民族是一個富有宗教和藝術傳統的偉大民族,藝術生活的豐富性,使得古代印度藝術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,自然也包括在宗教生活之中。所以,古代印度的文藝不僅不脫離政治經濟,還直接從屬於宗教,成為宣傳宗教思想的一種形式。也就是說,用藝術創造來為宗教服務,這在印度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的。
皈依佛門的弟子組成僧團,一起過著宗教性的生活,這種僧團被稱之為“僧伽”。
皈依佛門的弟子組成僧團,一起過著宗教性的生活,這種僧團被稱之為“僧伽”。
原始佛教重修持,求解脫,僧人是不許從事藝術活動的,僧人們在“僧伽”中過著清苦的生活。儘管有宗教信仰,但是坐禪畢竟是令人困倦的苦差事,而佛教義理又令人難以理解。如何才能減輕坐禪之苦,又使抽象的教義明白易懂,這便是佛教初期的寺院裡開始出現警悟性圖畫的原因。佛教戒律雖然規定僧人不許作畫,但可以畫那些圖解生之苦與情欲可怖的死屍和骷髏。早期佛教寺院常用象徵手法,表現生死輪回相、地獄相、人天相,並以鴿子代表貪染,以蛇代表嗔怨,以豬代表愚癡等,雖然此時的圖畫還很難稱得上是藝術,但畢竟構成佛教形象藝術的起點。
以上圖畫都還只是以反面形象,警示人間的苦難與可怖,而阿育王獨石柱的出現,則是從正面表徵佛教思想的實物證明,是真實存在的佛教藝術的最初形式。阿育王在位的40 餘年中,他曾親自巡禮佛跡,到處樹立宏偉的石柱,據說大約樹立了數十根,保存至今的有13 根,其中有10根刻有銘文。阿育王石柱雖然只是佛教思想的象徵物,但柱上的動物雕塑,其處理手法的成熟與完美,是古代印度匠師的傑作。